凯时人生就是搏(中国)官方网站尊龙凯时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专题报道>返回上一级

家风与乡愁

时间:2016-02-26 作者:尊龙凯时 来源:本站

  春节的脚步还没有走远,妈妈的饭菜香还留在唇齿间,鞭炮声依稀还在耳边,游子们又踏上了新的征程。春节是喜庆,是团圆,更适合品味乡愁,品读家风。

爱,是最好的家风

●邵海燕

  家风,是个很大的词。我无法用一个字来形容,我想到的是一个个的关键词串连成的片断,每个关键词就是家庭成员的特点。慢慢地,它们也成了我血液的一部分,成了我的特点。想到这些时,家人仿佛就在我的眼前。

  爷爷年轻时是民办教师,教语文。从我记事开始,爷爷就不会笑。奶奶在缠我们这些猴孩子的时候(我们家四个孩子年龄很接近,所以很吵),鬼哭狼嚎的,而爷爷像是听不见一样,自顾自地捧着六百页的《三国演义》看得津津有味。那时我就好奇,到底是什么吸引着他,现在终于认识到书是最好的朋友——读着别人的故事,映照着自己的人生。头二十年,我一直以为爷爷不了解也不愿意了解这些孩子们,特别是我这个唯一的丫头,但让我感动的是我订婚以后带着先生去看他,不善言谈的他细细地嘱咐着先生:“燕儿是个好强的孩子,在家是老小脾气不好。你比她大两岁,要包容她、好好疼她。长大一些就好了。”那时的他已经生病了,说话的时候言语也不是很清晰。但是,我听懂了,我妈听懂了,先生也听懂了,然后,才有了我以后的幸福。爷爷教会了我爱书,爱人。

  奶奶是个很漂亮、很有范儿的老太太。那个时代出生的老人个子都不高,奶奶却有一米六几的大个子,光洁的额头,白白的皮肤,自来卷的头发。奶奶跟着爷爷过着半个农民的生活,但她是一个很讲究的人。现在想来,她对着镜子梳洗打扮的样子还是优雅得很。奶奶是个很大气的人,是家里的大家长和法官,做事不紧不慢,有条有理。奶奶有六个孩子(我有四个姑姑),都是奶奶掌握着过日子的进度和孩子们的团结,到现在奶奶在天上了,我们的大家庭依然团结、和谐,其乐融融。奶奶教会了我大气、平衡。

  去年国庆节,老爸光荣退休了。本来想写个关于老爸的回忆小文,后来感觉太沉重,就搁下了。人家说女儿像老爸,真是这样。我在老爸身上学会了吃亏、孝顺,学会了爱朋友,学会了上进争上游。

  老妈是个很爱笑、爱干净的人。我和哥哥相差一岁,抚养我们要付出很多。但是,无论家境如何,我们两个出现在大家面前时永远是干干净净、清清爽爽。我们家也是一尘不染、秩序井然,老妈见人也不说累,大家听到最多的就是她爽朗的笑。老妈说要多学本事,艺不压身。有山可以靠山,没山就得独立。所以我比较愿意学习一些新玩意儿,新本领。老妈还是个善良、心软、不麻烦人的人,所以老爸没理时做她的工作比较容易做通,不是傻,是对弱者的同情,对老爸的维护与爱。我比较喜欢老爸老妈建立的家庭模式,所以也在有意识地把这种模式移到我的小家里来,我也愿意去支持、维护先生,撑好了家里,让他去飞。

  我和哥哥差一岁,哥哥却包容、照顾了我很多年。哥哥脾气极好,基本惹不恼他。不过,上初中有一次大约他是气极了,吼了我:“已所不欲,勿施与人,知道吗?”然后,这句话记了很多很多年,直到现在。

  就是这个家,就是这些人塑造了现在的我——虽然脾气不好、爱哭、爱生气,但大部分时间还是很阳光、很乐观、很上进、很善良。如果孩子也是个产品的话,那这个家造就的我,应该也算个合格品吧。

吃亏是福

●宋冰

  猴年春节一过,我一脚迈到了35岁的路口,前方的路标是40岁,我在路上依旧困惑。回望走过来的每一步,发现其实我一直都没有走出老家那扇黑漆大门。

  这扇大门里生活着爷爷奶奶家、大爷大娘家还有我家,一大家人就这样生活在同一个院落里。一大家的人生活在一起,难免会有磕磕碰碰,但在我的记忆中大家从来没有过争吵。大爷在外地工作,大娘在村子小学教书,地里的活儿我妈就会多帮帮大娘。谁家有好吃的都会拿出来分给各家。我和堂姐从小玩到大,后来各自有了弟弟妹妹,就带着他们一起玩。

  生活如同小溪一般在平平淡淡中流淌过去。

  我的太爷爷住在另外一个小院落,一栋里外两间的土房子,小院子也就十五平方米,院子里有一棵夹竹桃,开着鲜艳的粉花。

  其实太爷爷家原来不是这样小的。太爷爷小时候读过几年私塾,后来到周村卖过布,到淄川的矿上当过会计,慢慢地攒了一点钱,就到淄川乡下置办了一大片地和几栋大瓦房,地里农活忙不过来的时候就雇人来帮忙。

  新中国成立以后,“土改”把太爷爷划入富农的行列,在没收地产和房产之前,太爷爷就主动放弃了所有的地和房子,回到博山老家。

  这些像传说一样的故事都是从别的长辈那听来的,太爷爷对此只字不提。

  回到村里,集体劳动挣工分,太爷爷埋头刨地干活,刨完一拢,接着刨下一拢,从来没有抱怨过啥。

  再后来,爷爷在外地工作,奶奶带着三叔和姑姑去照顾爷爷,太爷爷和太奶奶带大了大爷和爸爸。

  我和堂姐最爱去太爷爷家玩,玩到很晚就住在那儿。不管我俩怎么调皮,太爷爷从来没有对我们发过火。记忆中的太爷爷就是一副清癯的面孔,白胡子又粗又硬,然而那灼灼的目光总是充满慈祥和温暖。

  我清楚地记得,每天早晨6点,村旁铁道上的火车准点呼啸而过,太爷爷就起床了,白开水泡馒头再搅进一个生鸡蛋,加点糖——这就是太爷爷的早饭,他忙碌的一天就此开始了。

  太奶奶在生命的最后几年患了阿尔兹海默症,就是俗称的老年痴呆症,太爷爷又在他90高龄开始照顾太奶奶,虽然有儿孙在照顾,但他总是不放心。太奶奶出殡的那天,我去看太爷爷,他依旧是对我微笑。

  太奶奶过世的第100天,太爷爷也殁了,享年94岁。

  太爷爷从来没有对后辈人有过说教,然而他的人格却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后辈人,也因此才有了一大家人的平和无争。

  临上大学的前一天晚上,奶奶反复对我说的话就一句:吃亏是福,在外不要计较,吃点亏是福气。然而年岁的增长并没有带来智慧的增加,我有时会陷在生活的旋涡中,为事纠结,患得患失,说到底还是在为利益计较。每到此时我都会想起太爷爷,还有奶奶对我说的话。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古人的智慧都浓缩进了这一句——吃亏是福。吃亏就是不贪,欲望少一点,快乐就会多一点;吃亏就是豁达,豁达即气顺,气顺则体康,没有什么比活着更幸福的事情;吃亏就是进步,所谓失败乃成功之母,早吃亏早受益。

  说到底,吃亏是福,就是小事糊涂,大事清楚。这就是我家的家风。

以小见大的家风

●王亚太

  其实,家风就是以自己的言行去不断榨出日常生活中的“小”来。

  维持一个家庭,需要伦理道德的约束,如果每个人都随心所欲的话,那这个家庭早晚要解体,甚至发生悲剧。而伦理道德是需要长辈身体力行地去灌输的。

  我对儿子说的最多的话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两千多年前孔子说的,不是我的创造。我觉得这是中华文化的精髓,仅仅八个字,道出了做人的准则,比《圣经》《金刚经》都讲得透彻——其实那些经卷翻来覆去也都是说的这个道理。从这一点上,就看出孔子不仅是个哲学家,还是个语言学家,能用最精炼的语言来表达深邃的道理。

  儿子上大学前,我送给他两本书,一本书是中华书局出版的杨伯峻注释的《论语简注》,一本书是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新编英汉词典》。我告诉他,这两种版本的书是我千挑万选才选出来的。《论语》可以教给他做人的道理,使他在人生旅途中心里明亮、不会迷途;《新编英汉词典》是我认为比较好的一个版本,学好英语可以开阔眼界,因为英语是世界上的发达国家都在使用的语言,学好它无异于打开了走向更广阔世界的大门,在扉页上,我写上了:Salvation lies within.

  在对待物质生活上,我对孩子的教育就是勤俭,因为勤俭是一种催人奋进的精神力量,也是个人健康成长的护身法宝,勤俭可以使人自觉克服身上的娇气,从小就养成自食其力的观念,培养自己的自立能力,养成坚韧不拔、积极进取的性格。不该得到的金钱不要拿,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在我的教育下,儿子从小就不伸手要东西,而且乐善好施。

  家风就是一个家庭的风气,包括为人处事的态度和行为准则。家风是由家庭成员的态度、行为和氛围营造的,存在于家庭的日常生活之中,表现在人们处理日常生活各种关系的态度和行为中,它们犹如一种磁场,被人们深深地感受到,让人发自内心地服从和遵守。

我的青春有你

你的老年有我

●袁方

  我的童年、少年,还有青年时期的一部分,都是和奶奶一起度过的。上幼儿园时,奶奶送我上学,接我放学,每次接我的时候还给我买一块巧克力吃。虽然那时候在街角的小商店里买的巧克力与现在的大牌巧克力没法比,但是我吃得非常开心,那是每次放学后最开心的事。

  上小学后,奶奶继续跟我们一起生活,给我们做饭。那时候她的拿手菜是糖醋鲤鱼,她平时并不是一个爱笑的人,但只要看到我们把鱼都吃光就乐得合不拢嘴。为了给我变换口味,不至于让我因为只吃那一两种菜而厌烦,她也会去集市上买一些新奇的菜肴。我记忆犹新的是叫化鸡,也就是荷叶鸡……这样的生活一过就是十几年。

  等到上了大学,我开始住校,到了周末我会回去看看她。后来出国了,与她的交流就通过网络完成。每一次视频聊天,我都能感觉到岁月的改变,但不变的是她对我的挂念。

  渐渐地我发现,她不像以前那样身形矫健了,做出的饭菜也不如以前可口了。她变得唠叨了,健忘了,糊涂了。每次给她打电话,她总是把刚说过的事情重复好几遍。每次和她见面,她总是同一个问题没完没了地问。我每次都会“不耐烦”地听她重复着说过的话,“烦躁”地听她讲那些讲了千百遍的陈年旧事。然而,我只希望这样的对话不要减少,哪怕她的小脑萎缩到她已认不出我。还是单身的时候,我会在正月十五带她去看花灯,虽然她已经老眼昏花,一个不小心就容易被地上的铁线绊倒。结婚之后,我会和我先生一起带她到繁华的购物中心吃她没有吃过的新式火锅,虽然她已经脚步蹒跚,需要我们的搀扶。然而,我仍觉得做得还不够。

  近年来,有越来越多关于老年人在敬老院受冻、挨饿的新闻出现。无论让老人在家颐养天年,还是把他们送去敬老院,让他们与其他老年人一起谈天、休闲,我们的目的都是让他们过得更好。

  家家都有老人,身体和精神完全健康的老人并不多。不要因为老人变得古怪就抛弃他们,不要因为老人变得唠叨就疏远他们。换位思考,当我们老了,我们会希望自己的儿女离我们而去吗?多打几个电话,多陪他们吃几顿饭,这样的时刻无比珍贵。他们启迪了我们的人生,陪伴了我们的青春,在我们最需要他们的时候陪我们走过了很长的一段路。在他们迈入老年的行列后,需要我们的时候,我们就是他们的照明灯和拐杖,为他们保驾护航,我们愿与他们同行此路。

“过大年,晒家风”

精彩投稿

  和和睦睦的一家人,愿来年再添一口,让我们的小家更幸福,新年快乐,心想事成。

——济南 王杉

  勤俭持家,努力学习,尊老爱幼,爱心奉献。

——阳谷 杨明鹏

  家风是一个家庭的道德标准,如同粮食一般是,一个家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而在我们家也有家风,它就是如何做人。做人肯定要做到善良,有一句话叫“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而父母也从小就这样教育我。记得小时候有一次我故意向一条小道扔小石头,虽然小道又窄又偏僻没有人经过,但是爸爸看见了急忙上前制止我,并教育我说:“你怎么能这样呢?”“怎么了……”我委屈地说。“你这样可能会让骑车的人摔倒这等于是在陷害别人!”爸爸生气地说。这件小事一直提醒着我,要保留一颗善良的心。

——东营 李雷

  家和万事兴,相亲相爱,一家人和和美美,健健康康,平平安安,顺顺利利。

——临沂 郝静

  孝敬老人,团结同事,勤俭节约。

——临沂 张晓梅

  每年春节,母亲总要自己书写一副对联: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要论家风,这或许就是我家的家风吧。读书给了母亲不一样的世界,也影响了母亲的人生观。从我记事起,母亲的床头就永远放着一本书,哪怕是放针线的笸箩里也放着破旧不堪的书籍,因为读过高中,母亲看的书并不限于小说,很多时候,她都在读宋词,她说:“别人都称赞唐诗,我看宋词才是最美的。”受母亲影响,姐姐也是宋词的爱好者。母亲认定了读书对于一个人是重要的,也因此在学习上严厉要求我们,她常说:“书里讲的都是前人的经验,应该多读。”

——潍坊 赵婷婷

  我家的家风是感恩。感恩是一种大智慧。学会感恩,恩谢父母给予你的一切。感谢你所拥有的一切。感恩之心是一种美好的感情,没有一颗感恩的心,孩子永远不能真正懂得孝敬父母、理解其他的人,更不会主动地帮助别人。孝敬父母,懂得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感恩为了我们忙碌操劳一生的父母,感恩为了我们辛勤劳动一生的父母,感恩为了我们精疲力竭一生的父母,感恩为了我们费尽一生心血的父母。孝敬父母是我们理所当然、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济南 杨雯雯

  我们家的家风之一是勤劳。在农村长大的我,眼见父母为了自己的家庭,上至老人下至孩子——我,现在又到了我的孩子一辈,所付出的辛劳与努力。“勤俭持家”这个短语出现在我们家的春联里好多次,生活中,父母也一直在践行着这四个字。我能够深深体会到他们为了家庭生活的改善,千方百计地努力着。农村的农活忙起来自不必说。农忙的同时,父母在我小时候就外出打过工,承包过果园,做过小买卖,养过桑蚕,养过猪。这每一样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单单说养猪,在繁殖小仔猪与喂养期,成宿成宿地熬夜,往往几天下来,人明显见瘦。

——烟台 周伟光

  父亲从事船舶维修工作,修船手艺在我们村子那片儿算得上数一数二,主要的一点是他做事认真仔细。从小到大,时常听船长们夸赞父亲的活干得细。有的船只零件出故障,若拿去别的地方修,没过多久就会又坏,最后总还要再交给父亲修理。

  记得小时候,父亲的抽屉里有各种款式的游标卡尺、圆规、绘图铅笔。每次画图纸,他都一边计算一边用工具仔细地比画测量,有时一个小地方会画了改,改了画,精益求精。一次该吃晚饭的时候,我催促父亲吃饭,说了句“哎,差不多就行了”,父亲听后严厉地批评我:“你可知道,差之毫厘,失之千里。”此后,“差之毫厘,失之千里”这句话我一直记在心里,也再也没有在他工作的时候去打扰他。

  无论是最初在国营船厂工作,还是后来自己单干,做活认真仔细这一点,父亲都不曾改变。我们那里的渔民之所以对父亲称赞有加,除了他的手艺好,还有一点就是他为人实在,要价公道。每一笔活儿的账本,父亲都记得清清楚楚。他始终不会弄虚作假,不投机取巧,也就注定我们家没有同其他同行家那样富起来。父亲说:“这样,每一分钱我们都花得踏实。”

——日照 王洋

尊龙凯时